咨询热线:0755-22932766 实战型精益管理咨询专家,聚焦于企业的提质、增效、降本、创新,促进企业永续经营
精益生产咨询

台湾顾问产业现况调查结果与未来展望探讨

来源:华昊企管   发布时间:2020-06-05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在台湾若把「管理顾问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可能很难让人具体的印象,在大部分企业主的印象中,台湾的管理顾问谘询服务通常是单一公司,甚至是个体式的服务提供,不像其他产业可以有清楚明确的上下游分野与角色分工。

  为了对这个产业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同时了解市场需求与产业服务能量,以规划未来发展,中国生产力中心配合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管理顾问服务科技发展计画,连续2年为该产业进行调查,99年度调查方式採问卷普查与重点式顾问业者深度访两种;问卷调查部份每年度发放问卷数为2000份,配合电话追蹤催收问卷,共取得1173份有效问卷。访谈部份则以国内排名前10大企管顾问公司为主,为均衡受访者意见採样,亦透过座谈会与焦点访谈方式,取得中小型管顾业者意见。为节省篇幅,本文不公布全部调查数据,将调结果中抽取管顾产业经营问题与关键因素有关之部分,会同深度访谈资料,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作整体探讨,各项重要数据与探讨结果罗列如下:

二、管理顾问产业现况与问题

1.市场侷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目前实际执行管理顾问相关业务公司为1703家,从业人数推估为2万人,但「人年均产值低于200万」,且「10人以下规模公司数佔整体78.96%」,实际上整个管顾产还有更多至未纳入政府登记的小型、个体顾问公司,由此可见,台湾的管顾产业业态偏向小且零散。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现象的成因,我们透过访谈方式,分别对小(10人以下)、中(10-100人)、大型(200人以上,目前只有中国生产力中心与中卫发展中心2家)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家顾问公司的规模取决于其市场佔有能力,大部分小型顾问公司是先有市场才有人。而且,在缺乏媒合平台的情况下,大部分市场拓展都是靠个人人脉关係,所以一个公司经营者的市场开拓能力、业务能力、服务领域,几乎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大小。

  另外一个市场侷限性,来自于这个台湾整体产业的发展变迁;台湾管顾业的崛起在于1980-1990年代,这一时期以产业内大多是中小顾问业,主要客户以製造业为主,但近年来这些中小企业已经转移到大陆,而当年大型的顾问公司已经不再需要辅导,或说,这些大公司所需要的辅导,已经不是现在管顾业界可以提供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管顾业所提供的服务以「企业谘询诊断/辅导(34.3%) 」为最大宗,其次为「教育训练(17.9%) 」与「企业投融资/税务/财务服务(16.5%)」。对大企业来说,前述第一项服务大部分管顾业无足够专业跟上,而后两项,大型企业自身都内设相关机构,以致国内排名千大的企业,大多都朝向找外国顾问公司,进而压缩了台湾管顾市场,使之更难做大。

2.产业链不完整

  台湾电子产业的成功,有很大一部份是因为政府与产业共同努力,建构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封装、运输都有专职的企业且彼此间又紧密结合。反观台湾的管顾业,在前述个体化的经营状况下,从产品的前端研发到后端的行销大多自己来,既使彼此间有合作关係,也大多是建构在彼此现有的专长基础上,属于现行业务的互补性合作。本次调查中,管顾业客户主要的辅导需求排名,前三者依序为「员工工作价值与忠诚度」、「因应竞争的升级转型」与「服务技能与品质的加强」,这些需求的满足都牵涉着对新价值观与新辅导手法,不管是新世代员工生活背景理解、企业创新研发、服务品质体系建构,都不是传统的手法可以满足,既使是旧有的手法,也必须考量其在新环境中的适用性,因为大部分的客户都不在台湾了。

  这些新客户需求的满足,很难被现在经营型态的顾问业达到。原因之一,一些很基础的前端工作,如:市场资料收集、顾问工具的研发等工作,现今大部分业内公司不愿投入去做,国内亦无像电子产业的研发机构;要引进国外知名管理顾问公司手法的成本又更高。原因之二,企业所需服务牵涉层面甚广,甚至随着经营规模的提升,还牵涉国际贸易事务,台湾管顾业缺乏横向联繫,且合作促成是本着人际关係而非专业考量,客户难以得到完整且足够深度的服务。上述的问题,都在于台湾管顾产业的产业链不够完整。

3.专业的集中化

  过往管顾业的专业是跟随着其所服务的企业累积起来的,而且这些专业集中于与製造业相关的生产与品质领域。根据调查结果,管顾业96~98年营业增减变动的原因,以「市场需求增加或减少」为最,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企业的实质辅导需求减少,而是管顾业无法再提供需要的服务。台湾管顾业的发展,是跟着企业的需求走,但当企业走到一定阶段后,管顾业就跟不上,当企业的需求转换成品牌、行销等高附加价值领域,管顾业者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亦不向外国大型顾问公司,有庞大资料库支持,很难提出说服客户的论证。

  另外,从需求面来看,调查结果中显示,当下需要管顾服务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1000大的企业,都朝向找外国顾问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不找顾问业的考量,一者为营运资料的保密,一者即为对专业的不信任,企业认为辅导者需要具备跨国行销与经营经验,而且涉及领域需涵盖足够广度。而中小企业的需求,亦如同上一段所述,也不再集中于製造生产领域。但反观管顾业对未来的经营走向,对于100~102年发展策略以「深耕现有产品或服务发展」为最大宗,佔所有管顾业的48.62%,「发展新产品或服务」排名第三,佔所有管顾业的39.49%,经访谈,这些新产品和服务,还是由旧有领域做延伸,显示管顾业专业多元化的脚步还不够快。

三、管理顾问产业的曙光-十二五之后的转机

  上面虽然分析出几个大问题,经过业者访谈,发现前述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市场扩张」这个点,小型化经营是这个产业的既成事实,业者在生存压力下会倾向与保守策略与短期效益;因为没有看见有把握的新市场机会,所以不用急着研发;因为没有看见新的客户需求,所以不急着开展新的专业;因为没想过要开发跨国企业市场,所以没想过要联合。总而言之,对台湾的顾问业来说,要突破现有困境,就要先有一个明确,且够大的市场机会;十二五与ECFA之后的中国大陆,正给台湾管顾业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大陆因为十二五的西进,让台商製造业也有着迁移的趋势,而另一个影响,就是内地企业的升级,内地企业所面临的辅导需求,跟台湾管顾业兴盛的年代是类似的,他们需要在生产技术上的协助,而这也是台湾管顾业最擅长的领域。反观大陆市场上的竞争者,大陆管顾业品质参差不齐,一般企业对其信任度低,台湾管顾业挟着先进市场的声名,在早期业务开拓上可佔有一定优势,有了新市场、新机会,管顾业就有提升的本钱,对台湾管顾业来说,这个时间点,是产业茁壮最好的契机。

四、未来发展之道

  一个产业的兴盛,是国家政策与企业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这样的一个机会,以下将从政府政策与企业个体观点来论述管顾产业发展之道:

1.产业层面

  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中,政府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主导作用。综观台湾产业发展历程,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显着。因此,把「政府对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合」定为最主要关键影响因素。至于政府政策的聚焦面向,根据目前顾问业状况,可朝以下几个面向发展,一者为「完善产业价值链」,透过政府或具公信力第三方力量的协调,把分散于学校单位、法人单位与其他相关研究单位的能量进行整合,在产业链前端让顾问业的研发不会孤立没有后援,并且向下整合行销能量,让台湾顾问业形象能跟「台湾品牌」联结,跟着其他产业在大陆市场的拓展,一併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促成「产业内部策略联盟」亦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在促成策略联盟中的角色,主要是创造一个可以互信的合作空间,并引导主题发展方向,让管顾业者可以聚焦,集中力量来攻打新市场。最后,建议政策可朝「民间无法独力完成的公益机制」方向,来为产业发展作补完机制,如:公用资料库、商情资料库、产业内对话平台…等机制,都是企业需要,但又无力自行建构的机制,这正是政府政策可以着力之处。

2.企业个体层面

  政府政策提供的是发展的环境,而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是要靠本身的努力。虽然目前的大陆市场,对台湾管理顾问业来说还佔有优势,但这样的优势很快会消失,这个优势的衰减一则源于当地顾问业者的学习能力,二为源于当地厂商需求的快速变化。管顾业者要维持优势,除了要快速适应融入当地之外,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聚焦,要敏感的研判新产业发展主题;如绿能、品牌等未来几个关键价值的产出方向;再透过不断的学习以保持领先于企业的产业掌握力。要做到这些,就应与前段所提之种种机制配合,政府提供环境,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投入于各种平台,开放心胸与其他伙伴真诚合作,透过价值互补的方式,使自身于产业链中发挥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