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组长的培训中,部分企业的培训主管上课前要求在6或12个小时的培训中既要把整个生产管理全面系统的讲完,又要求在课程中讲授沟通与激励技巧,甚至还要求讲授企业文化建设。总之,这些培训主管认为,培训内容越全面,培训效果也就越好。
果真如此吗?
笔者经常和企业培训主管们沟通:“衡量一节课程讲得好不好,只要下课后学员能用3句精简的话总结出课程的精华,这节课就成功了”。换言之,课后学员能熟练掌握课程重点,并能学以致用,培训效果当然就是最好的了。
在笔者进行的每场班组长的培训中,无论这一节课是6小时或是12小时,在每一节课程当中,笔者都会着重讲授以下几项内容:
一.员工教导与培育:大部份班组长是由员工或技术员晋升,往往当了班组长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身在其职,不谋其政),或还是继续保留做员工时的工作习惯,使班组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把管理者与员工区分的第一功能是教导别人”。班组长往往自己“能干”,而底下的员工却“不能干”,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班组长缺少“教导方法”。尤其是员工流失率日益上升的今天,班组长的教导方法是否得当对生产现场的质量与效率影响深远。
二.班组长一日管理:班组长的工作重点为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系每天重复做一些简单和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同海尔CEO张瑞敏所说:“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不简单,容易的事情天天做对就不容易”。日常管理是班组长管理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班组长如何做好班前的准备,如何做好班中的控制,如何做好班后的掌握,决定到整个生产运作的成败。
三.做好下属,辅助上司:很多班组长不是给上司解决问题,而是给上司“制造”问题。在这一个章节中,笔者总会反复强调自己的一句“名言”:“请示工作要拿方案,汇报工作要讲结果,布置工作要讲流程”。对那些“老油条”式的班组长,确实具有指点迷津的“药效”。
四.生产与品质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笔者着重强调的是六个字:“节拍、瓶颈、平衡”;课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对这6个字“刻骨铭心”。在质量管理中,笔者特别诠释的是12个字:“源头检查、自主检查、员工互检”,通过实战案例剖析、角色演练,让这12个字对班组长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培训班组长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如何确保培训后“学以致用”,而不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没行动。笔者通常的做法是,课程完成后,布置课后作业,记得一次到广东江门市上课,笔者要求学员依据课中讲授的内容制作出《班组长一日管理日清控制表》与《班组管理工作标准》并执行,他们的培训主管很负责,依据提供的范本组织班组长们认真的去做了,效果很好。后来总经理知道这件事后,要求所有主管和经理都制作出《一日管理日清控制表》并予以实施。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客户对培训效果很认可。
笔者曾经到广东一家两万人的知名企业讲了10场70小时班组长的课程,每次去该企业上课,课堂中学员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他们积极回答讲师的提问,积极研讨和发表,课堂中从未有人擅自来回走动,从未有人接听手机。上课前他们会提早20分钟到达培训室,当讲师进入教室的时候全体学员站立鼓掌欢迎讲师,下课时全体学员站立鼓掌欢送讲师,一直到讲师离开教室后他们才离开。每次到该企业上课,笔者总是很激动,一次,询问该企业的培训主管:“为什么你们企业的班组长学习热情如此之高”?他告诉笔者两点:“1. 一个人学习的态度来源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产生培训需求。因为我们公司规定,所有班组长每年须进行一次综合测评,考核优异者可以晋升,不合格者降职为员工,也就是说他们的培训是和晋升、考核挂钩的,通过制度逼迫班组长不断学习成长。2. 培训效果来自学员对技能的需求,课前我们准确掌握了什么技能会帮助班组长提升业绩,这项技能就是需要培训的,因此,我们只选择最适合的讲师来讲授最适合的课程。”
这两点使笔者深有感悟,培训的效果不但来自培训师授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来自学员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但是,培训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出学员的学习热情, 最根本的就是要讲他们关心的内容,并且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使他们对课程内容完全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