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清楚中国制造太强大了,强大到全世界都担心,都在想办法如何打破中国的全世界制造工厂的局面,但是全世界也都明白,中国现阶段制造越强,某种角度上,越是受制于人,因为我们强的都是低端,局部是中端,至于高端都是一句话“举全国之力”达成的,例如航天。
我们再看生活中,基本上没有谁会反对承认,我们现在的“made in china”就是低端货的代名词吧。因为我们自己不断的在毁我们自己的名声,本来我们传统也是讲究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 的精神,而且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于是为了看起来好,又要有竞争力,所以居然开始铤而走险——作假!这真是把中国制造带向了一条不归路。
作为老百姓,我们知道作假了,但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只能去国外买,只能去买外国货。这就是一个死循环!然后我们那些假货就流向了若干周边的低级市场或者是被以次充好,久而久之,中国制造的名声彻底臭掉了!
我们的第二条出路在哪里?
选择代工!
因为没有品牌,没有信任,没有市场,我们只能才选择代工的方式。甚至明明是中国货,楞要起个洋品牌,要不怎么办呢?满商场里去转转看,大约八成都是这样吧。我现在看到那么多卖洋品牌的厂家,真心觉得整个行业都被带歪了!
我们还要看到,现在根本问题是作假的违法成本太低了,无论是之前有多少次的食品安全事故,最终感觉上都是不了了之!
我想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制造2025》吧。但是出台的部门不对位,所以只能站在提升技术水平和所谓的智造上空喊。而那么多其他主管部委呢,好像于此无关的样子。
我摘录一下来自工信部的观点:
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为什么中国制造是第三梯队?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随着比较优势逐步转化,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队。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注意理解:在制造业版图的重塑过程中,第一和第二梯队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第三梯队有望升级,但也仅仅是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
苗圩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
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
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另外,品牌建设滞后,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你看,所有的提法都是技术,技术,还是技术。根本没有把中国制造落后的本质问题抓住,难道是基础能力跟不上导致的质量问题吗?政府提出的另外一个说法叫做“供给侧改革”,其实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低端落后产能太大,然后就是重复的恶性的低价低质的竞争。照我说远远不够,要发起全民的意识,要杜绝假冒伪劣,要向打击腐败一样打击。
这个风气导致了我们真的上到中高端上的时候,也是底气不足。总想用低价作为杀手锏!你不想想,这是不是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呢?
你说那是个策略,那么好吧,谁都知道“物美价廉”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优质优价,全世界都一样啊。你怎么能例外呢?
我们天天说外国的月亮圆,圆在哪里呢?其实根本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认可!过去我们追日本电器,原因就是质量好。价格呢?贵!
我儿子喝奶粉,我不敢买国产的,最后只能海淘,买德国奶粉。你看我们现在每年仅是奶粉这一项需要花多少钱呢?
关于德国制造
分享几个德国制造的故事:
1、帐篷的故事: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2、钟表的故事: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座钟表,老人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德国商人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3、桥梁的故事: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1989年,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有人说德国是制造业的前辈,其实我们自己不缺这样的工匠精神。我查了若干个中华老字号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只是因为当前的风气使然,但是对于那些老字号老品牌,即使价格贵些,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认可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机床领域的专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进口的各种高档机床很多,但是真正的效能发挥很差,甚至连一半都没有。因为什么呢?盲目追求的心理。
中国质造与中国制造
谈了这么多,都快成了向假冒伪劣宣战的檄文了。其实终究我想谈的是,企业要立住脚,先从自身抓起。谁人心理都有杆秤,靠低质低价去占领市场已经彻底死路一条了。
我不否认制造业要走高科技的道路,凡事就是要有顺序,符合逻辑。现在中国制造面临的是广大中小企业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我在各地与政府的对接交流明显看到,东北区域传统的国营体制导致创新精神没有。到了华南和华东,民营经济很发达,但是也逐渐随着缺乏技术,或者是人力成本优势的降低,低端制造业已经向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流失。其实一点都不可惜。
反观为什么中国制造这么差,还会引起欧美德日的担心呢?很简单,中国人做事太厉害了,找准方法,我们的民族是太勤劳的民族,不怕吃苦,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我们很快能冲到第一梯队去。像家用电器,像手机,甚至是汽车产业,这些领域的中国制造已经冲击了全世界,包括日韩企业都招架不住。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从根本上遏制造假,中国质造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底线和必由之路。
把好质量关,我们不缺乏智慧,中国智造就成了如虎添翼。所以,今后当我们大谈智能工厂,大谈中国制造2025之前,希望公众形成质量底线,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多出质量高,价格好的产品。那在2025年之前才是最大的利好消息,老百姓能买上放心的产品,谁不高兴,谁不支持呢?